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陈永红:记革命英烈贾济民

贾济民(1911.10~1940.9)出生于当涂县亭头乡飏板街。1926年就读芜湖芜关中学,1931年毕业,任教于乌溪东南小学,后调回亭头小学继续教书。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贾济民召集进步青年加入“当芜青年抗日救亡团”。1938年辞去教师工作,加入“当涂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担任武装股长。10月新四军二支队在大官圩成立特务大队,贾济民担任中队长。1939年春,特务大队在宣城狸头桥整编受训,改编为特务营,奉命向苏南前线挺进,组织上考虑贾济民身体虚弱,批准他返回大官圩,继续坚持工作。9月“金宝圩•大官圩”反共事件,金宝圩游击队撤退至大官圩,当芜县委决定,贾济民担任大队长。在塘南阁板埂圩为掩护部队撤退过河,贾济民在河中弹受伤,坚持让警卫员丁咸玖先走,后沉水身亡。时年29岁。

阿姊的小弟

1911年秋。大官圩里,稻谷已垂穗,金灿灿的稻田包围了村庄、堰塘,还有远处的河水,都氤氲在淡淡的晨雾里。

一场秋雨,赶走了夏日的酷热,桐树上的绿叶有些泛黄,有几片落在了屋顶上。

阿姊坐在屋檐下,穿一件蓝布小衫子。婴儿的啼哭声,从母亲的卧房里传来。

父亲跑出糖坊,双膝跪在堂屋里,祭拜先祖,祈求母子平安。

阿姊只有两岁,还不能理解父亲匆忙的脚步。贾家为求得早生贵子,两年前从黄池镇抱养了她。

大人们喜欢唤阿姊的小名:来娣姊。

“来娣姊——,来看看你的小弟弟啰!”母亲在轻声呼喊她。母亲多年不孕,头胎生下儿子,甚是欢喜。

阿姊跨过房门,看见小婴儿躺在母亲怀里。她端详他的小模样,亲吻他的小额头,咯咯咯笑个不停。

父亲将阿姊高高举起,让她坐在自己肩上,将红彤彤的喜蛋送给乡亲四邻,分享内人临盆生子的喜悦。

父亲为长子取名贾裕银,拥有富裕与金钱是对血脉相承幼子的祝福,名字写进了贾氏家谱。

他自小在父亲的糖坊里长大,有阿姊陪伴,到了读书的年龄,进了私塾学堂。

父亲告诉儿子,贾氏家族为躲避战乱,行旅流浪至当涂大官圩一带,善于商贾,贾氏家族出过秀才,也中过举人。

先人们走过村前的那条道吗?他的目光离开课本,投向村庄外的圩堤,一条大道上,有三三两两的路人。传说,道上曾经有一凉亭,供路人歇息,又叫华亭。亭头,是这里的地名,是自己家乡的名字。

走这条道,他去看过亭头镇上的戏楼和人群,也去见过石臼湖,目光所及烟波浩渺。他也去过大官圩的圩堤,圩堤外是河水和滩地,圩堤内田畴纵横,炊烟袅袅。

他热爱家乡的清水河,河水中嬉戏的孩童,总有他的身影。母亲的呼唤,在屋檐下有太多的警觉,担心河水把他带走。

1926年夏天,阳光驱散了晨雾,他第一次离开家,离开阿姊,拎着行李走在村庄外的大道上。

和父亲走在一起,过清水河,两岸的树木、村庄,还有北归的雁阵,都是美妙的风景,倒映在河水里。

父子交谈,话题是就读的学校,芜湖芜关中学,创办已有十二个年头,一所新式学堂。

父亲从家庭花销里,节省出一笔学费,送儿子就读这所私立学校。他瘦削的肩上,是父亲轻抚的大手,有糖坊里的甜腻味儿,紧闭的嘴唇不谈学费的昂贵。

芜关中学到了,半天的路程。父亲弯腰,放下行李,转身离开。他望着父亲的背影,眼眶里盈满泪水。

父亲回到亭头,等待村头那片稻谷垂下穗子,和母亲、阿姊一起收割、脱粒、晾晒、扬灰,将粮食囤在谷仓里。农闲时,父亲在糖坊里忙碌,一家人的生活,还有孩子的学费,仰仗父亲的勤劳与智慧。那时,唯一的弟弟,已离开家,去镇上学一门手艺。

中学毕业,他个头高大,身板结实,一身灰色学生装。阿姊的目光欢喜而又陌生。他握住阿姊白皙的双手,放在自己胸口上,告诉她,人活着,全靠这心脏在跳动。

“心脏不跳了,人就没了!”阿姊惊愕的神情,让他顿生怜爱,水汪汪的大眼睛里,有胜过手足亲情的爱意。

新婚之夜,祝福的人群散去。她伏在他胸口,心跳击打她的耳鼓,她享受新婚的甜蜜进入梦乡。

糖坊里,父子俩时常交谈。灶膛里的火,照亮他年轻的额头,目光炯炯,让父亲看到了年轻时倔强的自己。他谈天下社稷、家国情怀,关心谷仓里的粮食、土地上的收成。

走进乌溪镇东南小学,他已是一名教书先生。镇上的酒馆里,一个小胡子男人,说自己在南京珍珠桥参加了三万人的游行,学生们要求政府对日本宣战,被警察的子弹打伤了左腿。他请这个跛腿的男人喝了一壶酒。回到学校,他站在讲台上,他给孩子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军队侵占了东三省,那是我们的国土。

1937年12月,当涂沦陷,日本军队沿姑溪河来到大官圩。

青春的抉择

他从乌溪东南小学,调回亭头小学继续任教。这位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去亭头农仓,会更加方便。

1937年隆冬,日军的飞机像鸟群一样,掠过天空,打破黎明前的宁静。

一双焦虑的脚,带他走近亭头农仓的那间小屋,那里彻夜的灯火还未熄灭。推开门,寒风裹着雪花窜进屋子,屋子中央摆放着一个火盆。几双眼睛迎接他,仿佛刚刚还在窃窃私语。

一声长长的叹气,被他打断,他说,我们的军队撤出了南京城,日本人在城内乱杀无辜,不分老幼,血流成河……

政府放弃了抵抗,亡国恐怕……但我们不要做亡国奴!屋子主人的声音,吸引大家的目光。

昨天,日本军队已进姑孰城关,今天沿着姑溪河,来我们大官圩,抢走粮食……一个稚嫩的声音,怯怯的,从角落里发出来。

讨论,超出日常生活的琐碎,是农耕收割之外,关于生命的生存,关于如何不像猪狗一样任人宰割。

一张满是皱褶的纸,传到每一个人手里,纸上书写的内容,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热血青年团结起来,参加当芜抗日救亡团!

唐思庆、朱昌鲁、邵时安、朱永源……每人签上自己的名字。他也签上自己的名字:贾济民。忧患天下、济民于水火,他不再叫贾裕银。

大伙儿各自分工,联络更多大官圩的进步青年,保卫家园、保卫国家,不做亡国奴!

一张张传单,散发到学校、集市、酒馆,或村民家里。大官圩里人人都知道,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就在宣城、当涂、芜湖一带打游击,伏击日本军队,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我们的家园。

一份传单,出现在午饭的餐桌上,又被两个孩子们叠成纸飞机,飞来飞去。

贾济民说了一半的话,又咽下去,他不看母亲的脸色。阿姊坐在他身边,怀里搂着不满周岁的孩子,眼里闪着泪花。

父亲已经离世,她们是他最亲的人,三个孩子抚养成人,是自己肩头的责任。

当一名教书先生,是父亲用心血铺就的路,是对长子莫大的期许,辞职不干了?入了家谱的名字贾裕银,说不要就不要了?母亲的唠叨,他无法辩驳,想到今晚要见一个重要的人,他淡淡地笑了,相信家人总有一天会明白他的选择。

院子里的桐花开了,紫色的火焰在燃烧,他的两个孩子在树下嬉戏。

夜幕降临,蛙鸣声四起。他抬头,凝望那些不可接近的星星,星宿浩瀚,蕴藏着多少秘密?

农仓那间屋子里,没有灯光,轻轻招呼声中,掺杂一个外乡人的口音。走在夜空下,能看清那张风尘仆仆的脸,眼窝深陷,目光熠熠有神,走在前面,健步如飞。

一行人过清水河,分两批来到渡口,分两批上渡船。清水河上,有日军的踞点。

渡船在河面滑行,摆渡艄公的脸被夜色模糊了表情。外乡人右手叉腰,握紧他的驳壳枪。

下河堤,加快脚步,草径上的露水打湿了脚背。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这是家乡的味道。田园景致,点点渔火,伸展在夜色里。

黑夜隐藏的危险,看不到边际。贾济民跟在外乡人身后,轻轻呼唤身后的伙伴,不要掉队。

他突然想到阿姊,她站在桐树下,目送他悄悄离开村子,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远离一个个村庄,绕过日军的踞点,涉水过河;鸡叫头遍时,来到杨泗渡。

推开门,一盏灯洒下淡黄的光影。一双手迎过来,结结实实地握在一起。亲切的话语,在深夜里有阳光的温暖。

粟裕副司令员招呼大家坐下来。在这里,大官圩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行军地图上,被画上红圈圈,还有日军和国民党108师的盘踞点。

这是个庄严的仪式,年轻人接受到新思想、新使命,当芜青年抗日救亡团要召集更多进步青年起来抗日,支援抗日前线。信仰和秩序的维护者,向年轻人发出召唤,这是嘱托与信任。

回到家,贾济民望着窗外微曦的黎明,没有一丝睡意。是要做抉择的时候了,与其教育未成年的孩子,不如唤醒广大民众起来抗日,保卫自己的家园。

两个月后,粟裕副司令领导的新四军二支队进驻大官圩,驻扎在马家桥俞家祠堂,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并召集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当涂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

贾济民征得母亲同意,毅然辞去教师工作,加入总动员委员会,任武装股股长。他和大官圩的年青人一起,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募捐,支援抗日前线。

农仓那间屋子的主人,将农仓所有的粮食、现金、公物,全部捐献给新四军,支援部队打击日本鬼子。

1938年10月,新四军二支队在大官圩成立特务大队,贾济民任中队长。第二年春天,特务大队在宣城狸头桥整编受训,改编为二支队特务营,奉命向苏南前线挺进。组织上考虑到贾济民身体虚弱,批准他返回大官圩,继续坚持工作。

次年4月,新四军二支队战地服务团在大官圩,设立当芜办事处,贾济民任主任,组织群众征税、募捐,为抗日前线提供活动经费和物资。

板埂圩突围

1940年9月,一个下午,曹二爷从乌溪镇回到村里,带来消息,伪保长张久刚搜集大量小木船,准备开往乌溪镇,可能国民党的108师要开进大官圩了,来者不善啊。

傍晚时分,贾济民突然得到消息,金宝圩游击队遭遇108师和当涂常备部队追击,被迫撤退至大官圩,请当芜县委和战地服务团当芜办事处做好接应工作。

游击队在金宝圩损失惨重,由副大队长庄景玉带领,来到大官圩,交给当芜县委和战地服务团当芜办事处。

县委召开紧急会议,为了重整士气,恢复游击队的战斗力,决定贾济民担任大队长,县委书记侯光兼任指导员。

部队长途跋涉,加上雨天路滑,战士们疲惫不堪,临时安置在板埂圩,将休整一日后,向苏南战区挺进。

除了部分伤员,还抓来乡绅谷耀彰。官陡门大捷后,国民党和日伪军暗中勾结,要消灭金宝圩一带的游击力量,发起猛烈进攻。敌人穿上新四军服装,佩戴新四军臂章,假扮成新四军到处流窜,腰斩防匪团团长唐佑伟,捕杀多名农抗会干部,地下交通站站长兰照华也被杀害。

为了缓解宣当芜中心县委的压力,转移敌人视线,游击队向大官圩方向,且战且退,并捉来这个乡绅。

考虑到板埂圩三面环水,需要船只以备急用,安排人去租借船只,不料乡绅谷耀彰和伪保长张久刚是远房亲戚,两人串通,告密了游击队的行踪。

次日,贾济民和战友鲁万清到塘南镇筹备经费和衣物。已到仲秋,天气转凉,战士们衣衫单薄。

贾济民刚回到板埂圩,战士们正在午餐,突然枪声响起。108师和当涂常备部队400多人,顶着稻草,伪装成稻草人,已逼近板埂圩。

板埂圩唯一的陆路通道,被敌人堵死。贾济民命令部队向河边撤退,迅速突围北上。他和指导员、当芜县委书记候光等掩护战士们过河。

贾济民和警卫员丁咸玖最后跳入河中,河面枪声密集,快游到对岸时,贾济民被子弹击中,身子一沉,被警卫员托住。贾济民猛地推开警卫员,大声吼道,快走!

丁咸玖也是亭头人,不忍心丢下受伤的贾济民。

快走!快走呀!贾济民猛地把丁咸玖推向岸边。一梭子弹打来,贾济民再次受伤,沉入水底。

贾济民和侯光等14位同志,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牺牲。

金宝圩•大官圩事件后,组织上多次派人来大官圩,寻找失散的游击队员,因外乡口音,被敌人秘密处死。

阿姊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家事忙碌,她大概没有听到几里地外的枪声。村里的几个好姐妹走进院子,唤她的小名,来娣姊——

阿姊从屋子里出来,站在屋檐下,见到姐妹们目光里太多的关切,有些不自在,抿着嘴笑了,她有些腼腆。

三个孩子在桐树下嬉闹,笑声在院子里回荡,姐妹们不忍心说些安慰的话,不忍心打扰这个幸福的小庭院。

十四具尸体,躺在收割后的稻田里。阿姊跑过去,一眼看见了心爱的丈夫,浑身湿漉漉的,驳壳枪还斜跨在腰间。前些日子过生日,请裁缝做的府绸褂子,湿透了,贴在身上。

她跪在他身边,摸了他的胸口,那里是安静的,没有心脏的跳动。她知道,心爱的丈夫丢下她和三个孩子,永远走了。

人们告诉她,敌人在寻找贾济民的儿子,要铲草除根。她带着孩子,找来一个小划子,在大官圩东躲西藏,住在芦苇荡里。

家人找到她时,她已疯癫,不知人事。贾济民牺牲一年后,她疾患而死,丢下三个孩子,由叔叔婶婶抚养,解放后由政府培养成人。

冬日里,我来到当涂大公(官)圩,寻找烈士生前的足迹,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从史料里找到贾济民的照片,他脸颊瘦削,神情持重凝思,疲惫而隐忍,二十九岁的青春流逝在岁月里。

走在圩堤上,眼前是冬日里的田畴和村庄,万物欲待复苏,仿佛一阵风能从家乡的泥土里把英雄唤醒,长成青葱的树木、庄稼,和路边的草地。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名字:贾济民。

随机推荐:
小学生凉鞋 女 和平精英外设 单肩包大包女托特包 秋季套装女时尚气质 天鹅吊坠 宝贝巴迪 平板电脑手机 汉服 襦裙 夏季女款雪纺衫 宽松 条纹套裙两件套 羽毛球拍 耐用型 工装短裤男 余文乐 书柜 组合 置物架 16a插头 去虱子的药 双肩包男旅行 中年女上衣 短袖 妈妈 桌布布艺 小夹 文具 矶竿 矶钓竿 超轻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